最近,一童星疑遭校园欺凌消息引发网友关注,此事目前正在调查中,是否为校园欺凌还需要进一步认定。
近年来,全国范围内不少校园欺凌事件,触目惊心程度频繁引爆网络,更引发了家长的担忧。校园本该是最美好的地方,如何对校园欺凌说“不”?如何让校园回归最初的美好?面对隐秘的角落,家长、学校和专家都在积极行动,然而防治校园欺凌是需要长期不懈的共同努力。
据悉,从今年3月1日起,新修订颁布的《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》实施,其中第32条对校园欺凌作了专门规定。为进一步完善上海中小学生欺凌防治工作机制,自去年开始,本市开展预防中小学校园欺凌三年专项计划,构建融师资培训、工作指导、事件处置等于一体的预防中小学生欺凌长效机制。
家长:担心孩子无缘无故成为被欺凌对象
当“欺凌”这个词汇出现在社会新闻里,这总会让家长为之心惊胆战,生怕自己的孩子一不小心就成了被欺凌的对象。
都说幸运的人一生都在被童年治愈,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。“80后”的张女士在读中学时候,就曾因为自己长得矮小、皮肤黝黑,而遭到班上男同学的不间断的欺凌,而让她整个初中都生活恐惧中,“那个时候大家对校园欺凌还很陌生,老师和家长都认为我被欺负了,反复教育毫无效果,辱骂、推搡都是毫无理由。”
事实上,对于被欺凌的未成年人来讲,校园欺凌所造成的创伤不仅危害巨大,而且可能是长期而深远的。像张女士这样被欺凌的经历,即便在成年后,依然会经常被欺凌的噩梦惊醒,如今当她的孩子进入了校园生活,每天都生怕自己的经历在孩子身上重演。
检查孩子身上有没有伤痕、反复仔细问孩子与同学交往情况……这些都成了张女士每天的日常,对孩子捧在心尖可依然遇上了“欺凌”,“有天我女儿哭着回家说,学校搞活动排队的时候,排在她后面的女生,无缘无故非常用力地推了她,女儿瞬间觉得非常委屈。”
为此,张女士找到了老师,希望引起重视。让张女士感到欣慰的是,老师非常重视,不仅找来了推搡女孩的家长,还与张女士做了深入的沟通。但对方家长却认为这不过是孩子之间闹着玩,不是什么大事。
这让张女士很气愤:“虽然这看上去是一件小事,但如果作为家长不发声,那很有可能让对方认为’好欺负’。我绝不能让自己曾经被校园欺凌的经历在孩子身上重现。”
在如今的校园里,校园欺凌真的有这么严重吗?事实上,全球校园欺凌的严重程度超乎想象。2020年11月5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当天设立为首个“教科文组织反对欺凌和网络欺凌国际日”,希望借此呼吁人们更加重视校园欺凌、校园暴力对孩子的负面影响。
另据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出版、涉及144个国家调研情况的《数字背后:结束校园暴力和欺凌》研究报告显示,全世界每3个学生中就有一个曾遭受过欺凌。报告中还提到,很多青少年最近一个月至少受到过一次欺凌。
学校:谨防传统校园欺凌改头换面成“网络欺凌”
如今互联网、移动互联和社交网络的飞速发展, 极大地改变了青少年的学习、生活和思维方式。然而,这些新技术是一把“双刃剑”,在方便学生学习生活的同时,也带来了新问题和挑战。
作为上海市首个推出《网络欺凌预防指南》的上南中学,五年来一直高度重视校园欺凌,该校学生处主任张正国认为,如今“网一代”的中学生,相比较传统的校园欺凌肢体行为,更容易进行网络欺凌,“如果说传统的校园欺凌是硬暴力,给人造成的是硬伤,那么网络欺凌则是传统的校园欺凌的升级版,是一种校园软暴力,软刀子伤人更深。同时,由于网络欺凌具匿名性、随意性、聚集性、反复性和快速传播等新特点,使得网络欺凌这种校园软暴力对青少年造成的伤害更大,特别是心理上的伤害。”
在国外,美国一名13岁少女梅根因为体重在学校受到同学嘲讽,没想网络世界的恶意辱骂更是让她无力承受;英国16岁的克里特希曾两次登上《英国达人秀》的选秀舞台,不拘一格的装扮招来了网络喷子们的嫉妒和疯狂嘲讽……
新冠疫情全球蔓延导致各地学校停课而选择“线上教学”,使得学生使用网络的时间大幅增加,这又进一步增加了他们遭受网络欺凌的风险。张正国表示,学校也曾发生过类似的学生间在网上谩骂、侮辱、人身攻击等网络欺凌个案。但是,网络欺凌不仅仅是这些,有些人甚至还会故意在网络上对他人进行造谣、诽谤,传播损害他人形象的视频、音频和图片等,这是另一种网络欺凌的表现形式。
在张正国看来,网络欺凌作为一种危害巨大的“软暴力”会给被欺凌者造成巨大的心理伤害,容易导致被欺凌者出现自信心缺失、心情低落沮丧、脾气暴躁易怒、学业成绩下降、厌学逃学,有时甚至还会引发抑郁、自杀等更严重的后果。而且这种伤害往往伤人于无形,所以等到家长或者老师发现的时候,情况往往已经很严重了。
近年来,上南中学也形成了很好的处置校园欺凌事件的方法。张正国介绍说,“我们学校有《'四要四不要'》,指导学生化解矛盾,减少危害。第一要'冷处理',不要再有互相之间的接触和争执,先冷静一段时间,避免冲突的升级;第二要切断与对方的联系,特别是切断网络上的联系,不要再发表任何言论,以免使情况更加复杂;第三要学会'转移',把更多的精力和时间投入到学习和其它活动中去,以减少心理困扰和思想负担;第四要保持冷静,既不做'沉默的羔羊',也不要'以暴制暴',要勇敢地说出来,寻求家长和老师的帮助。”
专家:家庭学校应共同参与防治校园欺凌
一直以来大众高度关注校园欺凌,这已经不是单纯的校园问题,更是社会问题。校园欺凌如何从根源上防治?如何保护被欺凌者?如何处理欺凌者?
根据一项《关于学生欺凌焦点问题的调研》,70.44%的人认为学校自身权力有限,只能教育反思,收效甚微;64.77%的人认为,很多欺凌发生在校外,老师管不到;59.10%的人认为主要是家庭原因,仅靠教育部门效果有限。
对此,亚搏官方(中国)有限公司法学院教授、未成年人学校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任海涛认为,校园欺凌始于言语、网络谩骂,如果这类欺凌行为没有得到及时遏制,最终就会恶化为肢体攻击。这时候的欺凌行为,往往是由同伴群体共同支持,甚至这个群体本身就已经形成了欺凌的氛围。
根据任海涛多年研究发现,校园欺凌者有一些固定的心理特征,“第一种向他人炫耀型:几乎所有欺凌都有旁观者,如果没有人旁观,欺凌可能就结束了;第二种嫉妒优秀者型:优等生成为差生欺负对象;第三种歧视弱者型:针对身体特殊、家庭特殊、性别特征特殊、学习成绩差、家庭贫困的学生群体;第四种群体效应:一个人不敢作恶,几个人一起互相鼓劲,就做了坏事……”
那学生欺凌违法吗?毫无疑问,当然会构成违法。任海涛表示,《刑法》《行政处罚法》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《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》《民法典》对于此类行为的法律责任都有明确的规定,年满14周岁的欺凌者可能会受到行政处罚,如行政拘留、罚款。对于极端严重的暴力欺凌行为,欺凌者年满12周岁就可能要承担刑事责任。对于情节恶劣、屡教不改的欺凌者,可能被送去工读学校进行矫治教育。
事实表明,很多校园欺凌只有发生严重后果,才被家长和老师知道,那怎样才能在萌芽状态下就能及时防治校园欺凌?任海涛认为,其实全体学生都是“旁观者”,他们对发现萌芽状态下的校园欺凌有重要作用。学校应该让全体学生知晓,遇到任何同学纠纷,或者听说、看到欺凌或比较明显的同学纠纷,都要及时向老师和家长报告。这样学校才能第一时间采取相关措施。
如果孩子遭受了校园欺凌,如何能他们说出被欺凌的情况呢?其实,父母作为养育孩子的第一责任人,应该经常关心孩子在学校的日常。如果说有技巧,那就是父母可以先讲自己小时候被欺凌的经历,并告诉孩子遭受欺凌不是他的错误。同时告诉孩子,只要说出来,家长和学校一定能够帮助他。如果孩子不想说,就告诉孩子可以让他思考,等考虑好了再说出来。
当然也有孩子说出被欺凌的情况后,家长非常愤怒,还让孩子打回去。这真的解决方法吗?其实,如果孩子有胆量“打回去”,一般就不是校园欺凌了。任海涛指出,正是由于双方力量不对等、或者被欺凌者害怕与对方撕裂关系,欺凌者就不断反复去欺负受害人。因此“打回去”并不能对欺凌者起到真正的改变作用,必须有学校、双方家长,甚至是心理老师、校外社会组织等一起介入来处理这个问题。
值得注意的是,任海涛提醒,家长如果在校园欺凌未调查清楚的情况下,在网络上发布其他同学的姓名、照片等,也是违法行为。
如今大量的校园欺凌发生在课后、甚至是放学后,因此在预防与干预校园欺凌过程中,任海涛建议,要充分探索“家校社”一体化模式,学校应该对学生家长进行防治欺凌的教育,这同样也是形成防欺凌广覆盖的途径之一。
阅读原文
记者丨荀澄敏
来源丨周到上海
编辑丨梁欢
编审丨郭文君